医用制氧机在现代医疗机构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,尤其在基层医院、乡镇卫生院及应急医疗场所,已成为保障氧气供应的核心设备。与传统的液氧储罐或高压氧气瓶供气方式相比,医用制氧机通常采用变压吸附技术,PSA从空气中直接分离出高纯度氧气,具有安全、经济、便捷等显著优势。
医用制氧机的主要优点体现在多个方面。一是安全性高:无需储存高压气体或低温液体,从根本上避免了氧气泄漏、爆炸或冻伤等风险;二是运行成本低:仅需电力和空气即可持续产氧,长期使用比频繁更换氧气瓶更经济;三是供气连续稳定:可24小时不间断运行,特别适合需要长期氧疗的患者;四是安装灵活:占地面积小,对场地要求不高,便于在各类医疗机构部署。

在应用方面,医用制氧机广泛用于病房吸氧、手术麻醉支持、ICU抢救、康复治疗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供氧。对于远离城市中心、运输不便的基层医疗机构,制氧机更是解决“用氧难”问题的有效方案。
为确保其安全可靠运行,制氧机的建设与安装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范。根据《GB 50751-2012 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》及《YY/T 0187-2023 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通用技术规范》,制氧机房应设置在通风良好、远离污染源的位置,室内需配备独立排风系统,防止富氧环境积聚。设备产氧浓度应≥90%,通常控制在93%±3%,并具备实时监测、超限报警及自动停机功能。输出氧气须经过过滤、除菌处理,并接入医院中心供氧管道系统,经减压后送至各终端。同时,制氧机应配置备用机组或与瓶装氧/液氧系统互为备份,确保供气不中断。

设备选型需根据医院床位数、峰值用氧量进行科学计算,预留适当余量。例如,普通病房按每床0.5–1 L/min、手术室按10–20 L/min估算总流量,再结合同时使用系数确定制氧机额定产氧量。
医用制氧机凭借其安全、经济、稳定的优势,已成为医疗机构氧气供应的重要选择。但在建设过程中,必须严格遵守技术规范,注重选址、设计、安装与冗余配置,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,为临床诊疗提供坚实保障。
